中国神话史

袁珂

> 中国神话史 > 中国神话史目录

第20章 汉代的感生神话及其他(3)(1 / 1)

上一章目 录

东汉时代有一部在学术思想上大放光芒的哲学着作,就是王充的《论衡》。王充生长在那个天人感应之说横行、谶纬之书充斥的迷信妖妄时代,同时又是天文学研究初步取得成效的时代,他着书的宗旨,就是要“疾虚妄”(《佚文篇》)、重“效验”(《知实篇》)。可惜他不能分清神话和迷信的界限,往往把原属神话的东西也当做是迷信一概加以反对。当我们看见他在引用了一段神话材料之后(如共工触山),不惜连篇累牍、一本正经地予以辩斥和攻击的时候,自然就会在脑海里浮现出西班牙骑士堂·吉诃德跃马挺槊扑向风车的形象:一方面固然赞赏他斗志的勇果,另一方面却也不由不叹惋他看错了对象。王充在这方面的哲学辩论虽然效果不大,但因其广征博引、态度严肃,却也在无意中替我们保存了许多可贵的神话材料,有些还是首先在《论衡》中揭载的,如像下面所引的几条:

《山海经》又曰:“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订鬼篇》)

觟者,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故皋陶敬羊,起坐事之。(《是应篇》)

燕太子丹朝于秦,不得去,从秦王求归。秦王执留之,与之誓曰:“使日再中,天雨粟,令乌白头,马生角,厨门木象生肉足,乃得归。”当此之时,天地佑之:日为再中,天雨粟,乌白头,马生角,厨门木象生肉足。秦王以为圣,乃归之。(《感虚篇》)

它们都是重要的神话,或者是具有神话性质的传说。“燕太子丹”一条,虽然在大约成书于汉代初年的《燕丹子》中已经提到了“乌白头、马生角”的事,但是其余几项,还没有提到。还是应该以此书所引的最为完备。

《论衡》所引的神话材料,或是古书古本的异文,足资考订者,如像第四章第六节所说的“尧上射十日”。或是古书的佚文,足资研讨者,如像上面所举“度朔山神荼郁垒”神话引《山海经》,文字和《山海经》不大相类,恐怕是《括地图》之类的误记。《汉唐地理书抄》辑《括地图》有“桃都山有大桃树,盘屈三千里,上有金鸡,日照则鸣;下有二神,一名郁,一名垒;并执苇索,以伺不祥之鬼,得则杀之”一条,可以用来和所引的相参校。或是古人的思想观念和后代人有了若干距离者,从《论衡》的论辩中,也可看出一些迹象来,如像仙人生羽翼,就是当时流行的观念,作者常以此为准绳来衡定是否真有书传所说的“升天”之事(《道虚篇》)。凡此种种,王充都从“疾虚妄”的唯物主义求实精神出发,把虚妄的迷信和“虚”而非“妄”的神话一并反对了。但从他广征博引的材料(其中也确有不少是属于迷信虚妄的)中,却又幸而替我们保存了许多可贵的神话材料。《论衡》保存的神话材料之多,在哲学着作中仅次于《淮南子》。这或者并非作者的始料之所及:客观上无形中他竟从摧毁神话的立场转变到拥护神话的立场来了。

《风俗通义》、《三五历纪》

汉代末年,另有一部书,以“辨风正俗”为宗旨,也含有反对迷信虚妄的色彩,和《论衡》的性质大略相近,只是态度比较温和,这就是应劭的《风俗通义》。原本三十一卷,今所传本只有十卷,佚亡的占了大半。卢文弨《群书拾补》辑有《风俗通义逸文》一卷,采录颇富。从现存的本书和辑录的佚文看,它所收集的神话传说材料也颇不少:有关于仙人王乔的,有关于公输般即鲁班的,有关于九隆王的,有关于燕太子丹的(燕丹逃秦,又增加了“井上株木跳度渎”一事),等等。但是最令人瞩目的,是以下三条: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务剧力不暇供,乃引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人也。

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访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购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时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盘瓠,下令之后,盘瓠遂衔人头造阙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首也。帝大喜,而计盘瓠不可妻之以女,又无封爵之道,议欲有报,而未知所宜。女闻之,以为帝皇下令,不可违信,因请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盘瓠。盘瓠得女,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处险绝,人迹不至。于是女解去衣裳,为仆鉴之结,着独力之衣。帝悲思之,遣使寻求,辄遇风雨震晦,使者不得进。经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盘瓠死后,因自相夫妻,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其母后归,以状白帝。于是使迎诸子,衣裳斑烂,语言侏离,好入山壑,不乐平旷。帝顺其意,赐以名山广泽。其后滋蔓,号曰蛮夷。

秦昭王遣李冰为蜀郡太守,开成都两江,溉田万顷。江水有神,岁取童女二人以为妇,不然,为水灾。主者曰:“出钱百万以行聘。”冰曰:“不须。吾自有女。”至时,装饰其女,当以沈江。冰径至神祠,上神座,举酒酹曰:“今得傅九族,江君大神,当见尊颜。”相进酒,冰先投杯,但澹淡不耗。冰厉声曰:“江君相轻,当相伐耳!”拔剑,忽然不见。良久,有两苍牛斗于岸旁。有间,冰还,流汗,谓官属曰:“吾斗大极,当相助也。若欲知我,南向腰中正白者,我绶也。”主簿乃刺杀北面者,江神遂死。蜀人慕其气决,凡壮健者,因名冰儿。

以上三条神话,都是此书首先记载。女娲造人神话,虽然《淮南子·说林篇》已有记叙,但说的大约是和诸神共同造人;单独抟土造人,此为首见记录。这种神话,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也有,如希腊神话说,普罗米修斯和爱比米修斯二神曾经范土造人,使其形象像神,然后叫爱洛斯给他以生命,雅典娜给他以灵魂;希伯来神话说,耶和华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进他的鼻孔里,就成了有灵的活人;新西兰神话说,人类是由滴奇用红土混合他自己的血液制成的;北美洲迈都族印第安人神话说,地开创者用暗红色的泥土掺和了水,做成男女两个人像,再用脂木烧锻,使他们都活了起来,男名古克苏,女名晨星女人,以后世间便有了人类;等等。像这类人类起源的神话,本属于开辟神话的范畴,若是整理为各国家各民族的神话故事集,无疑是要将它们安排在首先部分的。但是这些神话,却不是最先产生的。我赞成冯天瑜同志在《上古神话纵横谈》一书中所说:“人类认识的历程,总是由个别到一般,由局部到整体,由初级到高级。各民族都是首先产生那些解释个别自然物(如某一山、某一水)、个别自然现象(如风、雨、雷、电)的神话,以后,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能力也有所飞跃,逐渐发现自然界的某些内在联系和共同性,从而产生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只有在这时(大约是氏族社会的末期),才有可能出现‘开辟神话’和‘人类起源神话’。‘神’作为人类意识的创造物,其产生先后次序大约是:最初出现自然神,其次出现祖先神,最后才出现宇宙大神。”[3]女娲算是宇宙大神了,所以有关她的神话,不但产生较晚,甚至连记录也是晚出。而且从这条记录本身来看,也明显可见有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才添加上去的部分,如“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连同以下“富贵贫贱”的议论就是。如果说“引绳于泥中”使简单朴质的“抟黄土作人”神话增加了一点曲折与情趣,尚属可取,能够算是神话的发展的话,后面的议论则只能看做是纯粹的封建性的糟粕了。

第二条所记盘瓠神话,全文原见《后汉书·南蛮传》,《南蛮传》此文后有注云:“已上并见《风俗通》。”卢文弨这才把它当做是《风俗通义》的佚文辑入《群书拾补》的。可能文字上会和《南蛮传》小有出入,大体则无甚差异,《南蛮传》盘瓠事的叙写或即本此。这是一个民族祖先崇拜的神话,又带着鲜明的图腾崇拜色彩。从《风俗通义》以后,有一些大同小异的记录,分别见于《搜神记》卷十四、《汉魏丛书》八卷本《搜神记》、唐樊绰《蛮书》卷十引《后汉书·南蛮传》(文与今本颇不同)等。从这段神话,又引出我们后面马上就要讲到的盘古开天辟地神话,《风俗通义》的首先记录之功,自然是不可没的。

第三条记录的李冰神话,也是首见此书。李冰大约是一个历史人物,不过传说的意味非常浓厚。《史记·河渠书》说:“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仅仅有“冰”的名而无姓。《汉书·沟洫志》记此大略相同,惟首句作“蜀守李冰凿离堆”,才知道李冰原来姓李。汉末应劭撰《风俗通义》,晋常璩撰《华阳国志》,更记叙了有关李冰的神话传说,李冰之名始显。《太平广记》卷二九一引《成都记》[4]说李冰第一次“入水戮蛟”时,“已为牛形,江神龙跃”,第二次入水时,江神也易形为牛,因而李冰才“以大白练自束以辨”,令武士“杀其无记者”,这样,就略增加了故事的曲折性,比原先两次都是二牛相斗为佳,大约可算是李冰神话的发展。宋代以后又加上了李冰儿子二郎的神话,通过民间口头传播,逐渐丰富起来,李冰神话就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了。

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见诸文字记载不久,又出现了盘古开天辟地神话,三国时代吴国道士徐整的《三五历纪》说: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一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这段神话里盘古开天辟地的情况,大有哲理意味,诚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说:“已设想较高,而初民之本色不可见。”经近代学者研究,盘古神话大约是吸收了南方少数民族盘瓠神话而改造制作成的,这已经有多人论说,我在《古神话选释》里,也略有申述,就不再多赘。应劭《风俗通义》记叙盘瓠神话之后不久,就出现了盘古神话,也可作为盘古神话受其影响的一个旁证。至于盘古生于“浑沌如鸡子”的天地中的哲理思想,则和汉代末年逐渐发展起来的“浑天说”(以张衡为代表)的天文学思想有关,可以从二者的比照中见之。盘古开天辟地神话只是盘古神话的一部分。除此而外,盘古还有化生万物和创造人类的神话。盘古化生万物的神话,见于清马骕《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纪》: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