屐痕点点

炼石

> 屐痕点点 > 屐痕点点目录

又进三峡人家(7)(1 / 1)

上一章目 录

又进三峡人家(7)

七、下山的风景

从那张在山脚朝上仰拍的照片上可以看出,在满目茂林修竹,苍翠欲滴,有些陡峭的扇子扇坡上,有一些青黛瓦片的建筑群重重叠叠依山而上,或在绿树丛中时隐时现,或在极险之处露出一角屋檐,或是黄土墙面,或是石头砌成,蜿蜒起伏、连绵不断,就使得那上山下山不再枯燥单调,就更多了些诗情画意,不得不佩服构思者的巧夺天工,美得一塌糊涂。

逛过了位于山*的山上人家的那条小街,沿着那条或者架桥跨涧、或者碎石铺地,或者长长廊道遮风避雨,或者一路青石板原汁原味的山道下山。这里到平善坝一带背山面江的山坡,过去人称私盐坡。就是清朝雍正年间,在平善坝设卡捕缉禁止川盐入鄂。而比淮盐便宜得多的川盐被那些私盐贩子把盐偷运到石牌一带,请背脚(挑夫)沿着这条山路将盐从江边背到山*,绕过关卡出峡,可见得历朝历代都有走私的。我国一宣布提高香烟税率,全球几乎所有媒体一致报道,这将导致外国香烟走私死灰复燃。

虽然这里靠近长江,就会有水上人家,不过这里正处鄂西山区,陆路交通极为不利,山上人家的运输全靠双肩和背篓,山民世代与高山相伴,也就与背篓结下了不解之缘。这里以前是背篓的世界,大背、小背、扁背、脚背、花背、三*背、五*背,种类繁多,样式精巧别致。小伙、姑娘、老人、小孩,不论上山还是下山,都背着各种各样的背篓,穿行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之间,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姑娘出嫁,娘家要请篾匠织一个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的洗衣背篓作陪嫁;婚后女儿生孩子,婆家报喜之人所带来的礼物中肯定会有一把壶,壶嘴朝内为女,壶嘴朝外为男,娘家要送一个成长筒形,腰小口大,专门用来背孩子的娘背篓(又叫儿背篓);下田扳苞谷用的是口径粗,腰细,底部呈方形,高过头*,象倒立的葫芦似的高背篓;砍柴、扯猪草要用蔑粗肚大、经得住摔打的柴背篓……所以各有各的用处和长处。

在这样的大山区用背篓必用木制、或者是树丫制成的丁字形的打杵。在道路两旁,有许多天然的土石坎可以墩着背篓歇肩,但总赶不上打杵方便,挑夫需要歇息时,不需要将背篓下肩,随时可用丁字打杵将篓底撑上,就可以借此减轻背篓的背带对肩头和腰部的重量,以稍事休息。背篓对于山里人就象沙漠骆驼,江河之舟,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也是一副优美的民俗**画。就和***那首风行一时的歌中唱的那样:小背篓晃悠悠,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头一回幽幽深山中尝呀野果哟,头一回清清溪水边洗呀小手哟,头一回赶场逛了山里的大世界,头一回下到河滩里我看了赛*舟。

沿着青石板的台阶蜿蜒而上,看着山路两边五彩缤纷的花草树木,听着林中小鸟清脆的鸣叫声,自然会有些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的感觉。不过路边一块大石上刻有野坡岭三字,证明了原先这片山岭上人烟稀少,加上树茂林密,经常有野猪、獾子、麂子、兔子等野兽出现,故名野坡岭。就是不知这里有没有过吊睛白额的的老虎,有没有过在酒家沽饮十八碗,醉后赶路在冈上偶遇老虎、奋起平生之力以双拳将虎打死的武松式的英雄?

突发奇想,既然是景区,既然有民俗表演,何不组织一帮哥们扮作占山为王的土匪,见到游客路过此处,一声炮响,蜂拥而出,大喝一声: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就在大家哈哈大笑之时,将事先混进人群的几个少男少女捆绑而去,留下一句话:要想留活口,拿银子赎人!岂不把人弄得一愣一愣的、不知是真是假。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