屐痕点点

炼石

> 屐痕点点 > 屐痕点点目录

又进三峡人家(4)(1 / 1)

上一章目 录

又进三峡人家(4)

四、江边人家

三峡人家之美,美就美在湾急、石奇、谷幽、洞绝、泉甘,其旅游内涵可以用一二三四来概括,即:一个馆(石牌抗战纪念馆),两个特别项目(三峡人家**项目和杨家溪军事漂流项目),三个第一(三峡第一湾--明月湾、中华第一神牌--石令牌、长江第一石--灯影石),天下第四泉--蛤蟆泉。其中,最为人所称道的还是三峡人家的**项目,其中又分为水上人家、溪边人家、山上人家和今日人家。

三峡人家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要到那里观光,即便是走陆路,也得在胡金滩乘渡轮过江。如今交通发达,谈不上舟车劳顿,不过有机会再一次能在三峡里面坐船,一些往事就随着天空时不时飘着的丝丝小雨如同电影般的在脑海里斑驳的浮现。感觉长江两边画卷般的山峰在随船行走,听着回荡在山谷轮船那特有的混宏汽笛声,嗅着夏日浑浊的江水那特有的一点点猩猩的味道,还有发动机造成的船身微微**,一下子就将人的情绪带进了三峡人家的意境之中。

三峡人家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秀丽的灯影峡两岸虽然因为葛洲坝的蓄水而变深了几十米,但相对于三峡大坝以上江段俨然变成了高峡平湖还是好了很多,所以就被吹成两坝之间的灯影峡保持了真正原汁原味的峡谷风光。用或高或低、或明或暗、或廊或房、连绵数公里的仿古建筑,加上那岸畔停泊着的几只不大的木船,都扬着如今罕见的白帆,就好得不能再好的直接给这个5A级景区做了很形象的广告。

我们去的时候,不是旅游**,没有看见渡轮到达时,那些男人背着长长的纤绳、喊着很有特色的峡江号子的拉纤的表演场面,可是在*进溪水与长江的交汇处,那几只扬着白帆的帆船迎风而立,就展示了那些世代生息在峡江的人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和劳动习惯。那几艘帆船除了过去曾经是峡江最为重要的的运输工具和交通工具,也是长江三峡古老沧桑的历史见证。

那样的帆船上都装有两个用刷过煤烟和桐油的篾席编织而成的*棚,后面的那个比较矮的是船家的家,供主人生活之用,船身中间比较高的那个大一些的是客舱,是为客人准备的,想想在那些洋人的小火轮没有出现之前,从宜昌溯江而上到**,昼行夜停,少则十天半个月,那些搭船的客人自然也就只能以船为家了。

同时因为过去峡江里滩多水险,暗礁密布,航道险恶,船破人亡的事情经常发生;过了青滩还有泄滩,加之当时没有现代化的动力设备,在江上行船极其艰难。在顺水顺风时升起风帆,利用峡江上的大风鼓动风帆带动船只前进,则可安全顺利到达目的地,成语中的一帆风顺即由此而来;而李白的那首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更是脍炙人口。

如果逆水行船则要降下风帆,利用人力拉动船只前进。那就一边需要年轻力壮的水手在船上推橹,一边也得用大量的纤夫在江边拉纤,两方齐心协力,才能让船在湍急的水流中缓慢前进。在三峡没有蓄水发电之前,峡江两岸的峭壁和江滩的礁石上随处可见一道道深邃而光滑的石糟,那就是纤夫们拉纤时的纤索勒刻下来的。有一首峡江号子就是真实的写照:可怜牵船人,水*半头裤,一步千滴汗,双手攀石路。

想一想大诗人李白路过此地时曾经这样大发感叹: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江边人家就给了游人大发幽古之情的机会。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